[建築師雜誌]林榮新光站
林榮新光車站是鐵路花東線的小站,配合鐵道以地下隧道型式過壽豐溪,到了溪南的林榮新光站區,成為花東地區少有的地下車站;又因為地下車站的相關需求,使得林榮新光車站成為花東線最大的小站。在振興東部旅遊與觀光計畫中,鐵路車站不只是運輸功能,更是旅遊服務的窗口,呼應在地環境呈現的車站風貌,並透過設置觀光諮詢的服務,提供日益熱化的自行車旅遊所需的補給,與當地景點之間有所連結與配套,藉此形成具有實質效能與觀光效益的觀光車站。
節錄及改編自:《建築師雜誌》2022年6月號,Vol.570
[綠媒體]竹構建築師︱甘銘源、李綠枝:自然建材,讓建築飛揚於大地
我們喜愛明晰的構造設計,是喜愛輕巧的建築飛揚於大地,也是基於少用混凝土的環境觀,我們喜愛自然材料。羅東過去是台灣四大木材市場之一,有很好的木材產業基礎,在宜蘭時期,我們很自然地選擇木材作為主要表現的材料。而後搬到雲林,開始思考這個地方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在了解台灣木材自給率很低的情況下,嘗試以「竹」作為我們主要的設計元素。
[鄉間小路]構竹—從建築與工藝兩端 為竹藝搭一座橋
竹,柔中有韌,恰似島民的包容與彈性;竹,伐之不盡,蘊藏島嶼土地的生生不息。搭起竹構建築的李綠枝、巧創竹藝設計的范承宗,兩人從建築與工藝的兩端前來,搭竹為橋,談論著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各自將竹材的使用與情感交匯在藝術文化之中。兩人也像極了竹,在堅直挺拔的意志中,飽含了細膩又輕盈的無限創意。
節錄及改編自:《鄉間小路》2021年6月號
[農傳媒]構「竹」綠建築 建築師甘銘源喚醒臺灣人的竹子DNA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早期專注在木構築作品,有感於臺灣木材來源高度依賴進口,碳足跡高,且多數從砍伐熱帶雨林而來,於是轉身投入臺灣在地原料的使用,投身於竹構築的世界。身兼臺灣竹會理事長的甘銘源建築師,也從「永續」與「文化」兩個層面著手,致力將竹材推廣給更多專業者認識與接觸,期盼未來能重塑臺灣社會運用竹子的DNA。
節錄及改編自:《豐年雜誌》2021年5月號
攝影:黃毛
[La Vie]最具潛力的綠色資源「竹建築」!
永續思潮當道,各領域都在研究如何保護地球,屬於高碳排放的建築產業,當然也必須更清楚何種建材可以將生態傷害降至最低,以竹為結構的建築會是解方嗎?耕耘竹構築多年的建築師甘銘源與Markus Roselieb 將為讀者提出更長遠的思考。
節錄及改編自:《La Vie 》 2021年03月刊 走進設計人的家[台灣建築]忘筌.捨筏
座落於嘉南平原,形似竹筏又似魚筌,實非筏亦非筌,倒像安歇水岸的小宅,又如沃野童年的秘密基地。
節錄及改編自:《台灣建築》2021年3月號,Vol.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