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築夢螺陽竹構工作營
這次工作營的任務是搭建一座小型竹構架集會空間,以竹子作為建材。優點在於重量輕巧且強度高,無需使用太多機具協助吊裝作業,可單憑人力自行完成組件,因此一群人能在短時間內搭建出一個結構體,選擇作為自力營造工作營的建材,十分合適。集體在短時間內共同完成一座結構體,容易達到成就感。
2018 故宮南院生命之樹遮陽竹構工作營
第一梯次的學員們將多數的時間貢獻給竹材的準備以及施工棚架與圍籬的設置,也在莿桐的竹工坊向專業的蕭師傅學習上漆與修補竹材的訣竅,更見識到穹頂與長廊竹構的基礎工程。第二梯次的學員們則專注於穹頂的建置,從無到有,一步一步將穹頂從原先鏤空薄殼的架構加工成具備遮陽帆布與燈架的完善遮陽設施。與第二梯次同時進行的還有長廊竹構的工程,在專業工班的協助之下順利完成了灌漿、綁筋、焊接、組立等作業。
2018 故宮南院生命之樹自力營造側記—竹構築施工的真槍實彈
設計師平常的時間大多是坐在辦公室,把心目中理想的設計繪製成圖面。面對這樣需要全程親自施工的案子並不熟悉。不同於在辦公室的工作環境,設計師身處在工地裡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與責任:現在究竟是設計監造的一方?還是營造廠?還是竹構的小包?在沒有人帶領的工地裡,很容易因為工程的龐大工作量與瑣碎工作項目而感到迷失。
2017竹建築工作營——瓜地馬拉竹產業計畫
瓜地馬拉地處中美洲,屬於終年濕熱的熱帶氣候。因此,在長年濕暖的氣候影響下,竹資源相當豐富。雖說如此,當地人卻鮮少在生活中利用竹材,缺乏深厚竹文化;竹產業發展仍處於分佈零星的加工模式,還未有效整合升級為產業聚落。
2017年甘銘源建築師接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邀請作為短期專家,七月底赴瓜國辦理竹構工作營。透過跟大學師生及相關產業人士分享國內竹產業發展歷程,結合理論說明及實際操作方式,將我國豐富的竹建築及竹產品創新設計等方面經驗及技術分享給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協助提升當地人對竹材的認識,進而落實當地竹材實際運用。
2017 實驗教育師資培訓活動
自立式結構形式又名Reciprocal Roof,源自石器時代,印地安帳棚即是著名代表,我們以竹材取代木材,我們將在場民眾分成兩大組,採分頭進行方式,透過主要長桿件竹材的堆疊固定,先型塑出穩固的椎體空間,接著進行次桿件的綁紮,先利用雙套結套緊,再不斷纏繞拉緊,實驗教育機構老師可說文武兼備,擁有豐富幾何知識,更不乏實作經驗,大約1小時即完成兩組構造物,最後兩組再各自發揮竹編創意,成為別具風味的生活體驗空間。
2015年自然建築工法暨除蔓體驗活動
活動前,甘銘源建築師先說明三合土地坪的建議作法,不過他坦言仍停留在紙上談兵,因為桂林小築的三合土經驗僅運用在外牆系統,他為此還曾多方詢問,只是提供的材料配比都不盡相同,最後才決定石灰、黏土、砂的比例大約是2:1:3,再酌量加入泡過水的稻稈,還好這次參與的義工多數擁有土構造經驗,最後在班長宋有發及建築專家蔡良瑞教授指導下,體驗活動終於順利展開。
2013年竹構築工作坊
本次活動希望邀請大專院校建築領域的學生及愛好友善環境的社會人士,透過工作營形式學習竹構築的知識與經驗,也經由實務勞動體驗自然建築的美好。工作營為期兩個星期,劃分為兩階段,每階段六天。白天於碳匯林場工地實作,包含涼亭的竹架構、竹片與茅草構成的牆體、浪板屋頂與地板鋪面等等,工作之餘也能看到其他工地施工情形;晚上則安排一系列環境議題講座、工作坊、紀錄片放映,帶大家認識雲林這塊土地、自然建築與生態濕地,增進建築人對社會、土地的關懷。期間的周末安排一日南投石壁竹林參訪行程,走訪竹子產地,內容包含選竹指導、砍竹體驗、竹炭窯參觀等等。
2007 慈心古坑木構建築再生工作營
我們召集一群將近20位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在雲林古坑這片荒蕪、滿布石頭的土地上,頂著烈日、不畏雨淋,揮汗建造出涼亭、生態廁所及生態池。第一梯次主要參與大木結構的組裝、組立,現場還有專業木工師傅指導大木作基本訓練,第二梯次主要參與隔間、家具工程,另有專業木工師傅現場指導小木作基本訓練。
這群來自台大城鄉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的學生,從中體驗、享受自己動手蓋屋的樂趣,課程中特別邀請曾旭正教授、陳超仁技正、謝東育老師為學生講課,謝東育老師還帶來炭燒工法,讓同學可以利用回收木料做出實用又美觀的作品,希望能落實「惜福、習勞、互助、愛護大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