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9 第16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 獲獎建築師 甘銘源

“ 對。話 “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激盪,也是一種建築執念的完成,也非常生活化的處於環境。因此建築是一種不斷對話過程與價值的辯思,建築設計的成品(建築物)作為對話的基礎,建築師的執業過程與角色本身亦然。

因此”對”與”話”是作為一個成功建築專業者職業過程中一直面對的。對,是為找到認為建築價值的對象,在每次的創作思索中深入理解;話,分為兩面向,一為建築師透過建築成品成為一種語言,是對建築師本身的核心思想回應空間,一為來自外來閱讀者亦或是評論者的後設式判讀與編輯,是將建築視為構築於環境所成的人造物中彼此間自然的對話與判讀,策展的企圖亦然。

建築,或建築物,透過自身所呈現的姿態;面對環境,與城市對話、與鄉村對話;面對歷史,與過往對話、與當代對話、與未來對話;面對生活,與日常對話、與異常對話;面對使用者,與群體對話、與個人對話,每個建築物之間也是一種對話,而建築完成的姿態是建築師所賦予的。

建築師面對設計成品、人、建築理念,與業主對話、與自己對話,與使用者對話,與論述對話、與現實對話,與建築類別對話、與行為對話、與尺度對話、與美學對話。對話過程是建築師宿命也是探索的重要窗口,設計過程如同尋找可以對的對象,與同輩與長輩與晚輩與潮流與信念,是結構、是空間性、是紋理、是人文、是材料、是構築、是美學、是關心….等。設計成果為建築師以自身的闡述透過圖紙最後落實建構出來”回應”是建築師的話,這個回應隨各建築師、隨著時間、年紀、體悟會有所變化,或大或小,或不變。 台灣在文化歷史與地理發展歷程有許多內外的衝擊,也影響建築的理念與型態,非常有趣的本次三位建築師分別位於台灣北中南各以不同尺度與方式面對土地與人民。

三位建築師不管透過自己或建築作品不斷的尋找對話的對象,面對周遭的建築物對話、面對類似建築類型對話、面對特殊材料構築的挑戰與對話。因此在面對下個案件,再思索再調整再精進,以自我的實現,在各不同的面向發展自我相信的建築對話基礎與成果,因此本策展試圖透過三位建築師的書圖及訪談建構某種對話,建立一種對話的格式,理解得獎建築師本身建築理念與建築發展的自我對話脈絡,因此展覽內容期待關於自我信仰的、與長輩的(學習、工作、偶像)、三者間的、與晚輩建築者的、也透過策展的再描繪或編輯建立觀展者與建築師的對話與想像。

甘銘源建築師,從象集團的宜蘭經驗,透過佛學理解建築與社會環境關心的歷程,始終保持對土地一種特有的關懷,始於構築材料與反思於在地的精神,踏實的落實於建築實踐上。

( 文字內容出處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cqBlP1I1Y&t=141s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