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ategory : 媒體報導_平面

[鄉間小路]構竹—從建築與工藝兩端 為竹藝搭一座橋

竹,柔中有韌,恰似島民的包容與彈性;竹,伐之不盡,蘊藏島嶼土地的生生不息。搭起竹構建築的李綠枝、巧創竹藝設計的范承宗,兩人從建築與工藝的兩端前來,搭竹為橋,談論著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各自將竹材的使用與情感交匯在藝術文化之中。兩人也像極了竹,在堅直挺拔的意志中,飽含了細膩又輕盈的無限創意。

節錄及改編自:《鄉間小路》2021年6月號

[農傳媒]構「竹」綠建築 建築師甘銘源喚醒臺灣人的竹子DNA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早期專注在木構築作品,有感於臺灣木材來源高度依賴進口,碳足跡高,且多數從砍伐熱帶雨林而來,於是轉身投入臺灣在地原料的使用,投身於竹構築的世界。身兼臺灣竹會理事長的甘銘源建築師,也從「永續」與「文化」兩個層面著手,致力將竹材推廣給更多專業者認識與接觸,期盼未來能重塑臺灣社會運用竹子的DNA。

節錄及改編自:《豐年雜誌》2021年5月號
攝影:黃毛

[La Vie]最具潛力的綠色資源「竹建築」!

永續思潮當道,各領域都在研究如何保護地球,屬於高碳排放的建築產業,當然也必須更清楚何種建材可以將生態傷害降至最低,以竹為結構的建築會是解方嗎?耕耘竹構築多年的建築師甘銘源與Markus Roselieb 將為讀者提出更長遠的思考。

節錄及改編自:《La Vie 》 2021年03月刊 走進設計人的家

[台灣建築]忘筌.捨筏

座落於嘉南平原,形似竹筏又似魚筌,實非筏亦非筌,倒像安歇水岸的小宅,又如沃野童年的秘密基地。

[台灣建築]桃米生態村夢蝶亭、蝶夢亭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成為社會企業的實踐場域,區內營造豐富的生態,擁有怡人的農業地景,唯農田區缺乏遮蔭設施,民眾到農田參訪體驗沒有可以聚集、休憩的場所。2019年大藏與悅山工坊劉昭明先生合作,受水保局南投分局委託,於園區新舊堤防之間、寬闊的荷花田區,設置二座竹構築作為遮陽休憩的多功能設施。

[經典雜誌]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建築師是魔術師,是夢想家,也是實踐者。為世人造景也造境。

回顧他們的建築作品,有一個普遍的特性,選案謹慎低調,案期都很長,慢慢一點一點地分期進行,所承接的設計工作,除了偏文教類,也是一般建築師想都不會想碰的案子(地處偏遠、無人關愛、經費少得可憐)。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9期2020.12
攝影:劉子正

[經典雜誌]人樹之間:台灣竹木誌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過去,竹子被稱為「窮人的木頭」,因為物質匱乏,就地取材,將竹木視為寶物,絲絲寸寸都不浪費,竹子包辦生活中的大小事,竹子的盡頭,枯枝還可燒製成炭,纖維壓製成信仰紙(金紙),對人類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時候沒有「低碳」、「環保」、「循環經濟」這些新潮字眼,竹林生活就是一種日常。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竹產業西進中國,資金與技術外流,本地市場價格競爭力不足,從中國、越南等地反向進口的層積竹材、原竹,一年比一年多。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5期2020.08

[綠媒體]桂林山居,話竹日常:構築與農耕的前世今生

一邊是回不了頭的慣行建築產業,一邊是斷層的在地文化與社會性的建構模式。我要如何縫補裂縫?用輕巧的竹構築能否托起深深的惆悵?

節錄及改編自:綠媒體專題 【桂林山居,話竹日常】

[書香遠傳] 構「竹」善法花園的園丁——閱讀歷史讓甘銘源貼近人與土地

甘銘源致力於友善環境及綠建築的實踐,2011年,開始進行雲林虎尾高鐵站區旁的農博生態園區規劃設計,是「低碳建築」實驗的里程碑。農博的入口棚架、餐廳、廁所等空間皆採用竹構,跨距最大達14公尺,對於竹構做為大型空間的主要結構元素,可說是非常大的突破。再如臺中花博「食在滿竹」歇腳亭、臺中華德福大地實驗學校,減少混凝土用量,以簡單重複的竹桁架為主要構架,營造出清淨素樸、符合在地特色的場所。

節錄及改編自:書香遠傳 第148期 2020.03

[今周刊]新竹藝 永續美

來到荒廢多年的雲林斗六糖廠,赫然發現隱藏其中的作坊,一支支修長的孟宗竹與桂竹堆疊如丘,以及耳際傳來師傅們修整舊桁架的篤篤敲聲……,這裡原來是台糖公司的機械倉庫,如今由建築師甘銘源租下,作為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竹構實驗場,同時也是台灣罕見的「竹」專門營造作坊。

節錄自:今周刊 第12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