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之路

友善空間環境的探索及實踐

當多數人忙著在都市叢林追求繁華生活與自我實踐,大藏卻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悄悄走進鄉間,參與眾生安身立命的生活場域的形塑,也不斷探索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空間環境營造之道。

選擇後山  貼近人與土地(1990〜)

我們分別於1990及1995年走進後山宜蘭深耕,2000年共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不同於一般主流建築師,沒有顯赫的學歷光環或政商背景,只是兩個充滿夢幻的年輕建築師,努力把手邊的每個案子都當作生命的殿堂來營造。

首先投入玉田社區總體營造,台灣社造運動的先驅之一,試圖為村落的文化、產業及環境延續找到出路;隨後參與宜蘭厝的寧靜革命,深刻感受居民和土地的緊密相連,期許民居能融入蘭陽平原的田園地景;接著參加宜蘭南門地區歷史建築的保存活用規劃設計,不斷將空間環境專業,當作關懷社會人文的方法;1996年開始航向洄瀾,參與花蓮西寶國小設校工程(如下圖),希望在淳樸的鄉野間營造出更親近土地與自然的建築,也開啟新校園運動的扉頁,每一場試煉可說都是開時代風氣之先。

傳遞善法  心繫永續建築(1999〜)

1999年我們成為日常老和尚的弟子,開始學習廣論。當時因使命感走進921災區,參與埔里育英國小重建工程,冀望國內多年教育改革的夢想,可以在校園重建行動中落實;期間也參與福智教育園區規劃、慈心古坑農場規劃等;同時投入宜蘭醫院中山醫護宿舍及宜蘭地政大樓新建工程,開始觸及建築節能領域;2005年嘉義溪口文化生活館的摸索與實驗,樹立台灣建築節能的新標竿;2006年宜蘭五結簡宅的小住宅,嘗試更經濟耐候的木造建築,邁向永續建築已成為我們生命的志業。

2008年年末,我們決定放下宜蘭有成的事業,走向台灣中部的另一處鄉野─雲林,在斗六成立辦公室,只為了更親近師父的志業,位於雲林古坑的福智教育園區。

守護眾生  致力友善環境(2010〜)

雲林是台灣重要糧倉,卻長期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困境,我們不斷反思數百年來人類過度使用土地的課題,開始將服務普羅大眾的職志,轉向土地上無數的有情眾生。

2010年澎湖山水堤外生態環境再造,我們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緩降海堤,讓溼地生態與宜人景觀得以兼具;2011年開始在雲林虎尾高鐵站區旁的農業博覽會基地,建立一個濃縮自然的公園,營造出有情眾生的棲地,並研究運用台灣更在地的竹材,一棟棟竹構建築輕巧地飛舞在水綠平疇上,農博基地成為低碳建築的實驗場所,也持續邁向自然建築的探索之路。

身為佛弟子,多年來承接的工作都和人及土地密不可分,透過建築空間專業的摸索、實踐,就像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入世修行的道路,也不斷提醒我們如何體貼眾生、關懷有情,營造出萬物得以永續生存的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