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友善建築 在地深耕 探索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空間營造之道
十餘年來,大藏就像懷抱堅定信念的有機農夫,一路埋頭努力耕耘,隨著公共建築設計的經驗逐年累積,歷經參與福智法人事業規劃的各項磨練,面對從東部搬到西部的重大轉變,我們開始檢視自身的問題與窠臼,必須慢慢調整適合的定位及作法,唯一不變的是,善待人與土地的初衷。
發展更環保、經濟、健康的建築工法
我們認為人類在從事建築行為同時,必須感恩大地提供我們安棲之所,盡量減少對它的傷害,且謹慎使用資源,一直是我們身為建築師的不變使命。
落腳雲林斗六以來,早已習慣鄉村生活,未來將持續加深鄉村經驗,結合鄉村文化、生活及產業經驗,投入農村空間環境改造,如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秉持著「光復大地、光復人心」的信念,透過教育有緣的農友,只留下經驗,非掠奪資源,共同合作將一塊塊土地光復,我們也願抱持這樣的精神去改造空間環境。
過去我們從公共建築起家,後續期待能以文化、教育或宗教類建築的發展為主。我們一向愛好綠色生活,藉由多年運用鋼、木等輕構造經驗,以及小住宅設計與慈心教育農場建設心得,希望未來有機會嘗試發展更環保、經濟及健康的構造工法。
集眾人之力 創造永續平實建築
我們認為令人懷念的雋永建築,不論是文化殿堂,或鄉野民居,須由建築設計師、業主、匠師及工匠等人合力完成,可說集眾人智慧與共同心業力來呈現。我們希望能多學習祖先的智慧,規劃設計出既創新又能順應各地風土民情的建築。
對我們而言,建築的意義在於場所的精神,在此孕育出值得回憶的行為、活動。我們當然希望能創造雋永的建築,一處令世代歌誦的空間,卻深知除了崇高理想,仍需擁有足夠的文化內涵及諸多條件配合才能達成,眼前我們能做的是在永續環境上繼續努力,多與公益團體合作,做出對整體環境更有利的改善建議,提供平實、簡樸卻饒富韻味的使用空間。
平淡看待自身角色 建立和合增上團隊
我們希望吸納志同道合的建築學人,提供一株可以棲息的菩提樹,也希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累積成就佛道的資糧,陪伴業主順利落實空間營造的理想。
多年深度參與地方環境改造的過程,我們慢慢培養出寧靜心態,以營造自家庭園的心情,儉樸且恰如其分地扮演畫龍點眼的角色,如宜蘭的水岸空間改造、宜蘭南門林園的歷史建築修復、花蓮松園別館的歷史空間環境的活用,我們逐漸學會平淡看待自己的角色,真心接受成為「不具名」的建築師。
此外,不同以往從使用功能和美學觀點出發,將設計最具賣相的空間環境列為首要目標,我們希望學習在規劃階段就做出有利整體發展的策略,如何在設計者、使用者及營造者之間取得平衡,嘗試站在承包商立場,不時檢討工法及回饋設計。
現在的大藏,擁有一群對理想充滿熱忱的工作夥伴,具有協助業主創造多元價值的寬廣視野;我們期許未來的大藏,可以勇於承擔、輕鬆放下,還能不斷傳遞善法、累積善業,繼續扮演研發及推動角色,規劃設計出讓使用者受益的空間,最後留下一顆初發心,以及一段用心且合作愉快的過程。

1968年 出生
1990年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
1990年 藍之光.仲澤還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1991年 李灼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1992〜1994年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研究室 規劃研究員
1993年 中華民國建築師考試及格
1995年 宜蘭開業
2000年 與甘銘源合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李綠枝建築師民國79年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建築理念以文化、生活、產業結合的鄉村經驗,深耕一處土地,再走向另一處,以這樣的精神改造空間環境。
當眾人選擇在都市叢林中追求繁華的物質生活與自我實踐,李綠枝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路,走進鄉間社區,參與眾生安身立命的生活場域的形塑,探索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空間環境營造之道,她把建築空間專業當作入世修行的道路,藉此整合相關專業,共同合作以體貼大眾、關懷有情,還諸大地生養不息的環境。

1967年 出生
1991年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
1990〜1997年 象設計集團設計師
1994年 中華民國建築師考試及格
2000年 與李綠枝合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04〜2012年 任教中原大學、聯合大學、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甘銘源建築師民國80年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後,有7年的時間進入設計冬山河的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對建築的設計、監造及景觀規劃接受學習到象集團精密的工作態度,均有助日後甘銘源成為開業建築師對設計的細節、材料的應用與機能的配合及掌握。
甘銘源建築師目前工作室設在雲林斗六,是台灣新興地域建築建築師之一。他專注且在實踐綠建築理念上一點一滴地實作,不空談理論,不論述自己,雖然未在國際舞台上亮相,卻體現出「在地」推動實樸綠建築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