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媒體
潮濕多雨的台灣隨處可見竹林生長,據統計,台灣竹林面積約有20萬公頃,每年產量可達200萬支以上,在地擁有相當豐富的竹林資源。過去竹子常見於傳統「竹管厝」,也是生 […]
台灣竹林在山區隨時可見的材料,當我們看到歐美國家對竹子的重視,透過他們的觀點證實是永續建材。而台灣竹資源豐沛,更擁有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桂竹,如此容易取得的好材料 […]
從雲林農博(2013年完工,2015年臺灣建築獎首獎)到長榮堂(2022年完工),讓竹構築從野地實驗進入大學殿堂;這十年,也從孤軍奮鬥的開路先鋒到陪伴年輕設計者 […]
大湳森林公園的前身是保一總隊大湳營區,從2017年開始打造成為生態環境豐富的都會公園,市府保留了營區內原有的3千多棵樹木,進一步復育自然物種;規劃25棟館舍、3 […]
生態村裡師生密切互動的學校 群山與農田環抱的校園,素樸的建築 傳遞書院精神的合院建築,師生密切互動的學習場域 生態村裡的學院,眾人承許校園與社區共享 正是日常老 […]
植物具有固碳功能,利用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養分,儲存在植物各部位,成為大自然中重要的存碳倉庫。除了一般熟知的森林樹木能固碳,其實竹子的固碳能力比木材 […]
蔡英文總統説,她曾參訪甘銘源建築師設計的「池上火車站」,空間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和我們認知裡的車站很不同。 (影片由總統府提供:https://www.pres […]
“ 對。話 “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激盪,也是一種建築執念的完成,也非常生活化的處於環境。因此建築是一種不斷對話過程與價值的辯思,建築設計的成品(建築物)作為對話的基礎,建築師的執業過程與角色本身亦然。 因此”對”與”話”是作為一個成功建築專業者職業過程中一直面對的。
“ 對。話 “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激盪,也是一種建築執念的完成,也非常生活化的處於環境。因此建築是一種不斷對話過程與價值的辯思,建築設計的成品(建築物)作為對話的基礎,建築師的執業過程與角色本身亦然。 因此”對”與”話”是作為一個成功建築專業者職業過程中一直面對的。
在嘉義縣七月的烈日下,一群人在故宮南院用雙手創造出遮陽的長廊竹構與穹頂竹構。陽光穿透遮陽帆布上所切割的圖樣,映在戶外步道上的是一株臺灣百合與藍腹鷴交織而成的本土 […]
大藏擁有多年鋼、木輕構造的設計經驗,近幾年更開始投入竹構設計的領域。本案座落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位於主要廣場通往後方公園綠地的通道上,輕易化身為都市廣場 […]
2013年雲林舉辦的農業博覽會,園區有一系列的竹構築作品,以竹子來建構常設設施,像是入口棚架 售票亭等,獲得2015年台灣建築獎首獎肯定,台北市客委會邀請作品 […]
科技的研發,為竹材打造「複合材」的新姿。環保的潮流,為竹材賦予「綠建材」的重任。因此,建築師得以發揮「以竹代木」,甚至「以竹代鋼」的巧思。比方說:以單一規格的 […]
自古以來,先民廣泛利用竹材,從建築到各式日常生活用品,竹子的溫潤質感與清香,可說是無所不在,後來才逐漸被塑膠、鋼構等替代性材料所取代。 甘銘源與李綠枝夫妻倆就是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溫室效應,引發全球增溫,天災頻傳。根據研究,全世界32%的總能源,是消耗在建築方面,換句話說,傳統建造房子方式,不但高耗能,還會製造大量二氧化 […]
在雲林農業博覽會的一個場館,負責設計的建築師甘銘源,希望人們重新看待竹子。他說,雲林縣缺乏一般的樹木森林,竹林卻很多,所以利用來做展館設施。 參訪遊客覺得既熟悉 […]
台灣盛產竹子,從平地到3000公尺的高山都可見到竹子的蹤跡。以友善大地,創造減碳環境為訴求的雲林縣農業博覽會,園區內大量採用竹子為建材,營造出低碳、溫潤、自然樸 […]
全球化下的現代社會發展,導致當代人對人的存在及存有價值進行全新的反省與思考,尤其在面對全球的環境議題。 全球暖化與糧食危機的到來已成為人類不得不重視的生存問題 […]
2013全國農業博覽會的舉辦,企圖回應全球化的許多面向,農博基地原為地層下陷區,蛻變成農博公園,企圖展現農業求生意志,守護農業淨土,影片透過農業博覽會的建設, […]
013全國農業博覽會的舉辦,企圖回應全球化的許多面向,農博基地原為地層下陷區,蛻變成農博公園,企圖展現農業求生意志,守護農業淨土,影片透過農業博覽會的建設,討論 […]
導讀:甘銘源老師 簡介:不論是拉達克天龍白蓮學校或者是舊金山新聯邦大樓,兩棟建築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在地資源,並將對能源的依賴降到最低的創新設計。 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