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作品 Projects
類型
構造
時間
空間
關於 About
團隊
獲獎
聯絡
文章 Article
建築專題
媒體報導
工作營回顧
搜尋 Search
作品 Projects
類型
構造
時間
空間
關於 About
團隊
獲獎
聯絡
文章 Article
建築專題
媒體報導
工作營回顧
搜尋 Search
2020 加拿大傳燈寺僧寮
我們以中國傳統寺院建築與庭園空間,形塑濃厚中式佛寺的文化氛圍;以PEI清淨的環境為底蘊,融合東方人文地景。正因為友善的加拿大人,這樣溫柔包容全世界多元的文化。
2019 桃米生態村夢蝶亭、蝶夢亭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成為社會企業的實踐場域,區內營造豐富的生態,擁有怡人的農業地景,惟農田區缺乏遮蔭設施,民眾到農田參訪體驗沒有可以聚集、休憩的場所。
2018 故宮南院竹編生命之樹藝術大道
本案座落於嘉義太保與朴子之間,一片稻田、旱田、魚塭交織的嘉南平原上,故宮南院迎著北迴歸線全年無休的暖陽。在夏日的豔陽之下,生命之樹藝術大道以竹編遮陽構造為這片土地撐起一把蔭涼的巨傘,使大地和人們暫時得到一絲清涼。
2018 台中花博食在滿竹歇腳亭
本案位於台中花博外埔園區的輕食竹棚,花博期間作為販賣輕食餐點使用。基地東北邊面向活動廣場,西邊銜接停車場與廁所等服務性設施,南邊則是提供遊客休息用餐的戶外廣場。為了使遊客可以自由地穿梭園區,我們設計一個自由開放的平面。
2018 花東線鐵路車站 – 台東站
花東鐵路沿線可以強烈感受原始自然的地景地貌,都蘭山作為卑南文化重要的精神指標,在時間洗禮之下引導出多元而豐富的人文面貌。我們希望透過輕量的設計介入,用心汲取各車站的風情與特色,將之融入必要的硬體設施改造行動之中,並以永續建築的觀念探尋建築的物理環境,提供完備的站務設施並與在地生活結合,讓「搭火車東遊」成為最愜意的旅行模式。
2017 花東線鐵路車站 – 池上站
花東鐵路沿線可以強烈感受原始自然的地景地貌,都蘭山作為卑南文化重要的精神指標,在時間洗禮之下引導出多元而豐富的人文面貌。我們希望透過輕量的設計介入,用心汲取各車站的風情與特色,將之融入必要的硬體設施改造行動之中,並以永續建築的觀念探尋建築的物理環境,提供完備的站務設施並與在地生活結合,讓「搭火車東遊」成為最愜意的旅行模式。
2017 台東都蘭竹構帳篷
本案位於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背倚海岸山脈卑南族人的聖山「都蘭山」,總有雲霧繚繞的青翠山巒為伴,基地座落在一大片椰子林當中,一邊面對著太平洋,搖曳的樹影與海天一色的優美景緻,可說完全盡收眼底。
2017 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
我們用清淨的資材、素樸的形式來營造校園環境,在建材選擇上減少混凝土用量,盡量不用石化產品,以及多使用本地的自然材料,同時要兼顧耐候、且平實價格的條件,採用台灣本地的竹材做為主要的結構材料。
2016 關廟護生園
園區西側,新建一座半戶外的竹構觀景教室,基地的南邊有一生態池,景觀自然優美,吸引鳥類聚集此處;北邊為羊群放牧區,種植有大片牧草,在放牧期間可觀察羊群活動外,平時亦可放鬆賞景。
2015 臺北客家文化公園竹夢市集+主祭台
大藏近年來總不忘找機會為竹子發聲,本案位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座落在主要廣場通往後方公園綠地的通道上,完全以竹材作為主角,成為都市廣場進入社區公園的入口意象,可說是相得益彰。
2014 陽明山曾宅
曾宅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RC 與木構的混合構造建築物。建築量體沿著小溪延展,地下室配合地形變化,半崁在山坡。高低錯落的雙斜屋頂,以及閣樓及露天平台設計,希望呈現出住宅與環境融合的氛圍。
2013 花東線鐵路車站 – 關山、鹿野、山里站
花東鐵路沿線可以強烈感受原始自然的地景地貌,都蘭山作為卑南文化重要的精神指標,在時間洗禮之下引導出多元而豐富的人文面貌。我們希望透過輕量的設計介入,用心汲取各車站的風情與特色,將之融入必要的硬體設施改造行動之中,並以永續建築的觀念探尋建築的物理環境,提供完備的站務設施並與在地生活結合,讓「搭火車東遊」成為最愜意的旅行模式。
2013 鹿谷 涂醫師養心齋
地是一塊地形多變的山坡地,我們希望塑造輕巧的山中小屋意象,構造上採用R.C.加木構,R.C.重構造貼緊大地,兼作擋土牆,並以就地取材的石塊砌成石牆,呈現粗獷的大地感,輕巧的木構單斜屋頂朝向遠山,像是山林中正在遠眺的小精靈。
2013 雲林農博生態園區竹構設施
我們將農博基地當作竹構築的大型實驗場所,常設設施如大門入口棚架、餐廳、廁所等空間都採用竹構築,跨距已超越台灣目前的竹構跨距;並參與碳匯林場、營運設施兩個臨時展場設施的計畫,充分證明竹子的堅韌特色。
2013 雲林農博生態園區
雲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也是開發最早的農業產區。乾旱少雨是其先天條件,後來的水利設施改善耕作環境,但三百多年來不停歇的農業利用讓土地呈現貧瘠的狀態,加上近年來工業與農業爭水,造成地下水超限利用、地層下陷等自然反撲現象。
2012 三菱製紙所與林內工業遺址公園
紙廠停產後,成為閒置空間,園區充斥著斷垣殘壁、荒煙漫草,一片雜亂不堪的景色坐立於林內市區中,嚴重影響市容。寶隆公司為處分土地、重新開發,於2010年申辦「雲林縣林內新興自辦市地重劃」,委託大藏辦理市地重劃區中的公園設計監造,也就是將原來紙廠的核心生產區劃設為公園,包括原有廠房及原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
2012 雲林西螺消防隊辦公廳舍
消防隊是機能明晰的公共設施,一樓需有足夠停放消防車的車庫空間,以及順暢的進出動線,車庫上方則是辦公室、住宿等後勤空間。
2012 斗六舊警察宿舍群周邊街廓及廣場
斗六警察局歷史建築群與周邊區域,曾是斗六主要行政中心,至今周邊區域仍是斗六重要商業中心,隨著行政機構陸續遷離,舊日式宿舍群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2012 斗六後驛人行環境改善
斗六後站是慶生路軸線端點,過去是都市的邊緣,發展一直受限,雲林縣政府為帶動後驛活絡,委託大藏改善前站連通後站的地下道,及地下道出口附近的人行空間,同時整頓台西客運、計程車等候車空間,成為後驛行人往來等候的舒適空間。
2011 澎湖山水堤外溼地景觀生態環境再造
澎湖縣馬公市山水地區具有濃厚的農漁村人文風貌,廣大的海岸沙灘及海岸濕地景觀,是澎湖縣山水地區濕地特色之所在,在冬天常引來許多棲息在濕地環境的候鳥。由大藏負責規劃設計「澎湖山水堤外生態環境再造」更榮獲2012國家卓越建設獎,緩降海堤、提升濕地功能,是一個兼具生態與國土保安的建設範例。
2011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學生活動中心
華德福學校希望為孩子提供溫潤、鈍角的空間,多角形的概念是來自於孕育及保護屋頂底下的小朋友,彷彿手牽手形成自然且多角形的空間,本案透過多次參與式討論過程,將國外華德福學校資深建築師的經驗和學校老師的體驗,充份融入本設計作品當中。
2010 宜蘭大學綜合教學大樓
宜蘭大學由農校升格,校園因快速建設,歷史軌跡幾乎消失殆盡,位於主校門入口的第一棟舊行政大樓,就改建為本案的綜合教學大樓,為了連結新舊歷史脈絡,空間配置和建築型態希望能延續老校精神。
2009 宜蘭市文化中心周邊人行環境改善
計畫在於整合文化中心與周邊校園開放空間,成為行人優先的生活廊道,進而與相關單位協商,設定交通寧靜區,充份利用路外停車,減少路邊停車,以增加人行空間,讓居民在城市中也能享受更高品質的開放空間。
2008 宜蘭五結簡宅
多年來我們深深體會,木造工法不應只運用在殿堂,更應普及大眾,才能邁向永續建築之路。大藏期許能推動更環保、健康且經濟的木構造工法,我們透過宜蘭五結簡宅,作為實踐在地化木構造工法的改良試驗場所。
2008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新瓦屋在空間規劃上,為尊重舊有聚落紋理,除了部分窳陋老舊建物配合新的展演需求拆除新建外,其餘建築物皆採修復整建,集會堂就是利用唯一一塊拆除建物後的空地,所新生出來的大空間。
2008 嘉義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溪口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鄉內文風鼎盛,保有嘉南平原傳統農村淳樸的風貌,2004年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的建設經費補助,選擇在溪口國小校地新建文化生活館,希望創造讓鄉民擁有集體記憶與歸屬認同的閱讀及學習空間,也作為溪口鄉文化對外導覽的窗口。
2008 鐵路宜蘭線冬山站站場提高改建
冬山站扮演冬山河旅遊的入口門戶,如何讓遊客覺得車站具有特色及便利性,是設計中的重要課題,包含提供旅遊資訊、自行車出租、餐飲購物等必要服務功能。
2007 五峰旗風景區遊客中心服務設施
本案作為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入口的節點,藉由開闊的山林腹地延展出另一個可以逛遊的「觀園」,設計意象是「一片明與暗交織的棚架」。利用鋼木構造作為棚架的單元模矩,以明與暗的屋面效果組合出一整片充滿跳躍律動感的大棚架。
2006 宜蘭縣政府 環保局 空氣污染防治展示室
建築室內外地坪分為數階段高差,以坡道及階梯相連,以期保持基地原有地形,整地量降至最低。整個草坡及周邊水岸依綠建築—生物多樣性指標進行整體景觀規劃。
2007 嘉義蒜頭鰲鼓製糖鐵道再利用
嘉義縣政府提出的「蒜頭鰲鼓製糖鐵道再生計畫」,預期故宮南部分院能發揮文化觀光的磁吸效應,結合阿里山和濱海兩大國家風景區,以及臨近的高鐵太保車站,希望透過舊鐵道再利用注入觀光活水,我們將舊鐵道規劃為自行車道,沿線綠化,改善水岸景觀,增加適當小型設施,形成一片綠廊。
2004 花蓮松園別館
松園的整體氛圍是由大片黑松林和幾棟老建築所建構出來,為維持松園的第一場景意象,主體建築的正面採原貌修復,後棟為提供較大且彈性使用的展演空間,做了較大幅度的更新,側棟和小木屋因應空間使用也作了適當調整。
2004 埔里黃宅
新的合院住宅向外為較厚實的牆體,向內及向後院則是大開口的開放,明辨院落的核心所在,白牆、紅瓦和老屋取得共同的基調,四平八穩的平面分割也掌握傳統合院虛實空間轉接的韻律,唯有揚起的屋脊展現出新空間的張力。
2004 宜蘭水岸空間改造
宜蘭擁有豐沛的水資源,適合展現多元的水空間。大藏在當地實踐水岸空間改造的案例:冬山金榮發湧泉埤、冬山圳水岸、宜蘭河流域、公埔圳水岸,共有四處。
2003 蘇花管理站服務中心及周邊景觀廁所
利用地形刻意使建築體低於路面,並壓低廁所空間,使其隱蔽於路邊綠帶。材料則利用鋼、木構造,使其呈現輕巧的山屋之感,並運用耐候鋼條編織的石籠裝置現有石材,更顯與大地景結合的粗獷感。
2004 宜蘭南門林園日式建築群
老樹間錯落著幾棟老房子,座落在舊城南路、泰山路口的設治紀念館,是歷任縣長官邸,已整修活用成為「宜蘭設治紀念館」,旁邊兩棟日式木造建築舊主秘公館及舊農校校長宿舍,也整修活用為文化設施。
2004 宜蘭地政大樓
本案主要透過外殼隔熱和遮陽系統設計,希望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主量體採用雙層外牆,外部為保溫隔熱性佳的ALC板,內部為木絲水泥板,使建築外殼有較佳的隔熱性能;主量體大面開口部配置預鑄陽台板及金屬遮陽板,經3D模擬檢討,主量體東、南、北面於每年5月至9月上班時段,開口玻璃面無直射光,可有效降低室內冷房負荷。
2003 花蓮西寶國小設校工程
院落空間順應原有地形配置,使整地量降到最低,全校空間粗分為學習和生活兩類空間型態,因空間特性和所在地形而有不同建築規劃,學習空間發展出六角形單元空間,具有易於組合、變化,包被、開展的雙重特質,也使得戶外、半戶外及室內空間可以順利交融,生活空間座落在校園坡地上,採用高腳式建築,享有較佳視野,呈現輕巧的坡地建築意象。
2003 埔里育英國小重建工程
921地震震垮育英國小校園,卻提供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為了讓人與土地更親近,低年級、幼維園建築空間在一樓,其他年級的建築空間位於二樓,因應低、中、高年級不同的學習模式,設計不同的班群教室空間型態。
2002 蘇澳冷泉公園旁景觀公廁
蘇澳冷泉特殊的地理環境,是本案創意的靈感來源,鐵鏽色的冷泉浴池、彈珠汽水、石灰岩等意象,以及群山包被的基地地景,讓二座耐候鋼小丘造型的外觀呼之欲出,輔以彈珠汽水空瓶做出的玻璃磚,作為主要牆面材料,於是產生這座非常有趣的公共廁所空間。
2002 宜蘭醫院中山醫護宿舍
我們在這個住宅社區創造層次豐富的中介空間,如陽台、廊道等,讓室內空間更有餘裕應對日常生活;接著務實地將服務空間集中,可以更彈性運用生活空間,管線盡量採用明管,有利日後維修;西向遮陽百葉設計一方面提供陽台,也創造較舒適的室內空間,可活動的百葉同時也營造出多樣化的建築表情。
1998 宜蘭厝林宅
「宜蘭厝」是一組可以和周圍環境互動的空間,而不是一棟獨立於世外桃源的別墅,我們也塑造豐富的半戶外空間,如廊、棚、陽台等,以及充滿包被、活力的戶外空間,就像與舊屋圍塑的埕、中庭、庭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