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8 花東線鐵路車站 – 台東站

花東鐵路沿線可以強烈感受自然的地景地貌,我們透過輕量的設計介入,將之融入必要的硬體設施改造行動之中,建築風貌並與在地生活結合,讓「搭火車東遊」成為最愜意的旅行模式。

車站與都市發展脈絡的課題

台東車站位於卑南遺址範圍內,背後襯托著卑南山山脈,車站與其面前之虎頭山及站前廣場街道形成一軸線,既有台東車站缺乏屬於區域車站地方特色展現,與在地風景無法產生對話。再者,台東車站尖峰時期旅運量很大,既有車站直接與車道相鄰,造成旅客無可駐留空間,人車共用,無法提供舒適搭乘環境;且車站與卑南文化公園指引方向較弱,到訪的旅客無法感知台東車站與卑南文化園區之關連性。因此,台東車站如何提升旅運服務、與周邊環境緊密相連,並營造卑南文化意涵轉化於場所意象,是台東車站設計的重要課題。

創造優質人行環境,提升旅運品質

台東車站假日尖峰和平日離峰的旅運量差異甚大,既有車站直接與車道相鄰,非常窘迫,旅客無可駐留空間,人車共用;在設計過程多方溝通,將車道向外移,從車站延伸出一片廣場,並將這一片廣場改造為站前半戶外大廳,尖峰時段可以有效集散吞吐人潮,離峰時期仍是優質的、以人為本的、有綠蔭的廣場。

提高與卑南文化公園的聯繫性

營造以人為本的站前半戶外大廳及廣場,且利用綠意、棚架引導旅客由半戶外大廳延伸往卑南文化公園入口前進;並創造另一個與卑南文化公園的聯繫的動線,我們將車站地下道延伸到後站,直接可以連接到卑南文化公園邊上的步道。

航向海洋的南島意象的棚架

學者劉益昌推測台灣原住民應該早在4,000年前,就有能力建造航海竹筏帆船;卑南這一帶應當是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進出往來的口岸之一。我們將海的記憶反映到台東車站站前大棚架上,彷彿一波波的浪花,重複雙向曲線屋面的棚架,是海和大自然秩序的象徵,也隱喻過去這裡是航向海洋的口岸。

創造飛揚的、鋼木構造的半戶外大廳

我們觀察車站周邊公共設施有許多採用曲面屋面的例子,例如車站周邊既有曲面鋼棚架、及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鋼木曲面結構,以及上述海洋意象的塑造,我們決定以浪花般雙曲屋面來呈現站前半戶外大廳。主結構採用鋼、木構造,為了表現樹枝般主幹較粗、分枝漸細的輕盈和清晰,鋼構轉接頭採用鑄鋼件,銜接不同斷面的鋼管;搭配集成木樑,讓棚架較為溫潤、親切。

台東車站-平立剖.PDF

設計:2011.04-2013.02

施工:2014.05-2018.03

案址:台東台東

業主:交通部鐵道局

結構設計:建巨土木結構技師事務所、富田構造設計事務所(富田林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類型:公共

構造:木構∕鋼構

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