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認同的文化空間
溪口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鄉內文風鼎盛,保有嘉南平原傳統農村淳樸的風貌,2004年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的建設經費補助,選擇在溪口國小校地新建文化生活館,希望創造讓鄉民擁有集體記憶與歸屬認同的閱讀及學習空間,也作為溪口鄉文化對外導覽的窗口。
圖書館屬於靜態的使用空間,展演館相較是動態的空間利用,為了避免彼此干擾,將兩者以半戶外空間相連接,形成一面向校園開放、一面向街角廣場開放的中介空間,也成為本館的主入口,兩者稍作區隔可分散降低量體,也利於搭配周邊紋理。從農業穀倉轉化的建築意象。
傳統的堅持與進化
溪口鄉還保留許多傳統磚造三合院,本案以磚造的農業穀倉作為文化殿堂的建築意象。以鋼桁架搭配積層材木樑,木構造屋架展現建築工藝之美,希望在傳統氛圍中孕育出新意,另以深具人文特質的紅磚作為外牆主要材料,呈現溫暖、典雅的建築語彙,為營造出圖書館閱讀的質感,還特別設計與結構體合為一體的層層上揚書架。
節能設計的創新實踐
本案可說是大藏綠建築設計的重要里程碑,感謝業主認同我們不斷嘗試更環保、健康的建築,以及北科大永續環境與綠建築研發中心協助。一般建築40年日常耗能所排放的CO2,約佔建築總生命週期CO2排放量的8成以上,在節能設計考量上,為了減少對冷氣空調的依賴,且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舒適,我們充分運用隔熱、通風、遮陽等設計手法。
隔熱設計利用雙重外牆加強隔熱效果,大幅降低牆面太陽輻射熱負荷;使用鋼板作為斜屋頂面,並創造15公分厚的屋頂流動空氣層,則可減少屋頂面的熱負荷,稱為動態空氣隔熱手法。
通風設計為誘導式節能空調系統,利用地中熱交換式空調作法,地下水層終年土溫維持約19~29℃常溫,可作為降溫或加溫的冷源或熱源,將接近地面空氣吸入地下筏基空間進行熱交換,經過熱交換後的涼爽空氣再度引入室內,可達到環境舒適度要求;加入太陽能煙囪通風塔設計,將通風塔、屋頂層流動空氣層及室內空氣連成一氣,加速帶動室內與地中熱交換式空調系統的空氣流動,有效達到室內換氣及冷暖房功效。
本館採用大片開窗的自然採光設計,為避免室內直接受日照熱輻射影響,以垂直式積層材作為外遮陽板,加上水平式深出簷,營造室內舒適環境。
節能效果深受肯定
本案的屋頂及建築物上半部採用積層材與輕鋼構,相較全棟均採鋼筋混凝土的設計,估計可減少38%的CO2排放量,有助減緩地球暖化,2009年獲得內政部「黃金級綠建築標章」肯定。溪口鄉文化生活館自開館以來,館方和主管機關皆對本館的節能設計持正面回應,以每月電費為例,相同規模200坪的圖書館,若採全面空調需花費6萬多元,本館僅需8千多元,大幅減輕電費負擔,至於室內環境舒適度,館方表示就像是樹下的清涼感,通風量和溫度尚可接受。
-2008年入圍台灣建築獎
-2009年內政部黃金級綠建築標章
-2011年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貢獻獎
設計:2005.01-2005.07
施工:2005.09-2008.03
案址:嘉義溪口
業主:嘉義縣政府
結構設計:劉士華結構技師事務所
綠建築設計顧問:北科大永續環境與綠建築研發中心
類型:公共
構造:木構∕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