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址 雲林虎尾
業 主 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
設 計 2023.10-2024.05
施 工 2024.05-2024.12
攝 影 游智傑
前言
雲林縣虎尾鎮新舊城區縫合計畫(二期)設計競賽-自然探索及人文歷史場域再造 (以下簡稱縫合計畫二期),延續第一期以景觀工程為主的計畫案,使夾在虎尾舊鎮的水綠空間與雲林高鐵新城區的建國一、二村,透過縫合計畫可以串接兩個區域,促使綠色基盤的落實、完備全齡共享空間、再現空軍文化意涵、延伸地方生活場域、落實城鄉發展等目標。其中,雲林縣政府執行兩個子案,一是建國二村景觀工程,二是設計競賽。
農村型眷村在虎尾
與一般常見的都市型眷村不同,建國眷村的配置反映了 1943 年台灣總督府所訂定的《台灣決戰體勢強化方案》其中為防止美軍轟炸,將原本集中式的基地兵營進行分散,因此原始日軍興建的四區眷舍呈現散落在農田間的狀態。
國民政府來台後沿用、改造作為空軍眷村,使得空間除了軍眷文化,也多有增建特色。
培養“探險、勇氣”的展示與再利用目標
縫合計畫二期中以建國二村為操作基地,空間再造除了將公共空間定位為展示空軍眷村文化場所,同時再利用的方向也導入自然探索的概念,希冀在特殊的空間文化背景及更貼近生態原型的場域之中培養“探險、勇氣”的精神。我們觀察建國二村的整體歷史空間涵構,集中的公共設施較為能發展主題性,因此設計競賽的操作,將核心區內的空間包括活動中心、圖書室、菜市場、水塔,結合生活殘跡,保有荒城美感,以藝術手法植入,讓眷村基地過往的人文痕跡浮現,創造供勇氣探索與生態教育的景觀遺構區。
文資框架下的設計可能性
由於建國二村曾多次發生火災,雜林叢生與建築傾頹的條件使得此區域容易成為地方的治安死角,考量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有限的經費使此區域得到初步活絡的可能與後續的低度維養,整體的空間再造手法並未採耗時較長的修復方式,而是在簡易的現場調查後,於符合分級保存維護的原則下,搶在遺構物進一步毀壞前,以低強度的修繕、類裝置藝術但仍不脫建築構築的手法,靈活、輕巧地設計,得以獲得短期內活化場域、加強民眾的參與與在地認同。
主要項目與內容
A. 活動中心:為歷史公共核心,透過壁畫及模型展現生態活力與眷村人文記憶。
B. 林蔭大廳:以鋼構樓梯結合舊遺構,連結空間軸線與創造不同高層的劇場性場域。
C&D. 圖書室:延續眷村意象與空間既有定位,作為行政、文化展示與史料圖書功能。
E. 展示間:曾經的舞台區,活化為眷村生活展示空間。
F. 磚造水塔:以編織網床與鋼構攀爬設施使水塔得以成為探索的趣味空間。
G. 菜市場:竹構棚《飛行軌跡》採交織竹構設計、透明屋頂,延續菜市場聚會與市集功能。
H. 曹宅:拆除塌陷之屋頂及屋架、形成明亮、安全的遺構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