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ategory : 建築專題

教育改革浪潮與參與式設計~對校園建築的影響

透過建築空間專業的摸索、實踐,就像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入世修行的道路,也不斷提醒我們如何體貼眾生、關懷有情,營造出萬物得以永續生存的空間環境。

嶄新的竹結構設計~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長榮堂)

透過建築空間專業的摸索、實踐,就像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入世修行的道路,也不斷提醒我們如何體貼眾生、關懷有情,營造出萬物得以永續生存的空間環境。

花東線車站改造經驗分享

大藏於1995年選擇以宜蘭為基地,大部分投入公共建築的規劃設計監造專業,十多年來,有多次設計鋼、木等輕構造建築的經驗,一方面希望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降低CO2排放量及建築廢棄物;一方面喜愛輕構造輕巧飛揚的天際線、及木材溫潤的質感。

甘銘源建築師自述~傑出建築師獲獎心得

我們探索材料與構造,進一步發現建築材料與構造工法是地域風格的重要成因,然因工業化的發展讓近代的城鄉環境大幅改變,台灣從南到北無差別的水泥叢林讓許多人認不出故鄉的面貌,台灣累積數百年的聚落風景消失無蹤;我們對於構造形式的探索是想要呼應在地風土,建築設計者要能覺察環境和氣候,期許我們的努力可以帶動符順風土氣候的構築美學的風氣,為沉澱累積台灣建築文化有所建樹。

大藏的探索旅程~暢談有機建築與在地化的試驗

預計在2020年,台灣竹會也將在台灣辦理世界竹論壇2020 WBC,透過這樣的一個機緣,發展出台灣跟其它國家的關係。竹子這個元素幾乎是全亞洲所共有的,生長快速,經過適度砍伐,更利於竹林的生長,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我覺得是永續、且一般民眾可負擔的資源……

生命故事的分享~從建築領域去談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覺醒與省思

建築與空間領域,對大多數台灣人是陌生的,對女性更是。從建築師出發,經過教育推動、社區培力與農業紮根,拓展我生命經驗的寬廣度。這些並不是我本來設想好的生涯規劃,各種困難與轉折,讓我學會如何去面對和超越。

竹構工坊〜友善建築走進常民生活與營建產業

臺灣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竹子生長,加上竹材具備堅韌特質,早年先民曾廣泛使用,包括平埔族及閩客族群,從建築到各式日常生活用品,竹子的溫潤質感與清香,可說是無所不在,後來逐漸被塑膠、鋼構等替代性材料所取代,開始與人類生活漸行漸遠,也造成遍布中部山區的竹林,多數呈現荒蕪狀態,殊為可惜……

療癒土地的行動〜2015臺灣建築獎得獎感言

來到雲林,可以說是窮山惡水的環境,讓我們思考到應該面對更基本的大環境的課題,談生產、生活、生態的永續農業,水資源缺乏、土壤劣化,建築構造方式和都市無異、無從思考建築資源的永續性……

新木造工法〜因應在地氣候的木造工法

大藏於1995年選擇以宜蘭為基地,大部分投入公共建築的規劃設計監造專業,十多年來,有多次設計鋼、木等輕構造建築的經驗,一方面希望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降低CO2排放量及建築廢棄物;一方面喜愛輕構造輕巧飛揚的天際線、及木材溫潤的質感。

大藏之路

透過建築空間專業的摸索、實踐,就像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入世修行的道路,也不斷提醒我們如何體貼眾生、關懷有情,營造出萬物得以永續生存的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