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加拿大傳燈寺僧寮
我們以中國傳統寺院建築與庭園空間,形塑濃厚中式佛寺的文化氛圍;以PEI清淨的環境為底蘊,融合東方人文地景。正因為友善的加拿大人,這樣溫柔包容全世界多元的文化。
2018 花東線鐵路車站 – 台東站
Taitung Station of Railway Stations Renewals of Hua-tung Line
2017 花東線鐵路車站 – 池上站
Chishang Station of Railway Stations Renewals of Hua-tung Line
2014 陽明山曾宅
曾宅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RC 與木構的混合構造建築物。建築量體沿著小溪延展,地下室配合地形變化,半崁在山坡。高低錯落的雙斜屋頂,以及閣樓及露天平台設計,希望呈現出住宅與環境融合的氛圍。
2013 鹿谷 涂醫師養心齋
地是一塊地形多變的山坡地,我們希望塑造輕巧的山中小屋意象,構造上採用R.C.加木構,R.C.重構造貼緊大地,兼作擋土牆,並以就地取材的石塊砌成石牆,呈現粗獷的大地感,輕巧的木構單斜屋頂朝向遠山,像是山林中正在遠眺的小精靈。
2012 斗六雲中街生活聚落保存再利用
斗六警察局歷史建築群與周邊區域,曾是斗六主要行政中心,至今周邊區域仍是斗六重要商業中心,隨著行政機構陸續遷離,舊日式宿舍群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2011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學生活動中心
華德福學校希望為孩子提供溫潤、鈍角的空間,多角形的概念是來自於孕育及保護屋頂底下的小朋友,彷彿手牽手形成自然且多角形的空間,本案透過多次參與式討論過程,將國外華德福學校資深建築師的經驗和學校老師的體驗,充份融入本設計作品當中。
2008 宜蘭五結簡宅
多年來我們深深體會,木造工法不應只運用在殿堂,更應普及大眾,才能邁向永續建築之路。大藏期許能推動更環保、健康且經濟的木構造工法,我們透過宜蘭五結簡宅,作為實踐在地化木構造工法的改良試驗場所。
2008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再利用
新瓦屋在空間規劃上,為尊重舊有聚落紋理,除了部分窳陋老舊建物配合新的展演需求拆除新建外,其餘建築物皆採修復整建,集會堂就是利用唯一一塊拆除建物後的空地,所新生出來的大空間。
2008 嘉義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溪口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鄉內文風鼎盛,保有嘉南平原傳統農村淳樸的風貌,2004年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的建設經費補助,選擇在溪口國小校地新建文化生活館,希望創造讓鄉民擁有集體記憶與歸屬認同的閱讀及學習空間,也作為溪口鄉文化對外導覽的窗口。
2004 花蓮松園別館
松園的整體氛圍是由大片黑松林和幾棟老建築所建構出來,為維持松園的第一場景意象,主體建築的正面採原貌修復,後棟為提供較大且彈性使用的展演空間,做了較大幅度的更新,側棟和小木屋因應空間使用也作了適當調整。
2004 埔里黃宅
新的合院住宅向外為較厚實的牆體,向內及向後院則是大開口的開放,明辨院落的核心所在,白牆、紅瓦和老屋取得共同的基調,四平八穩的平面分割也掌握傳統合院虛實空間轉接的韻律,唯有揚起的屋脊展現出新空間的張力。
2004 宜蘭南門林園與歷史建築活用
老樹間錯落著幾棟老房子,座落在舊城南路、泰山路口的設治紀念館,是歷任縣長官邸,已整修活用成為「宜蘭設治紀念館」,旁邊兩棟日式木造建築舊主秘公館及舊農校校長宿舍,也整修活用為文化設施。
2003 花蓮西寶國小設校工程
院落空間順應原有地形配置,使整地量降到最低,全校空間粗分為學習和生活兩類空間型態,因空間特性和所在地形而有不同建築規劃,學習空間發展出六角形單元空間,具有易於組合、變化,包被、開展的雙重特質,也使得戶外、半戶外及室內空間可以順利交融,生活空間座落在校園坡地上,採用高腳式建築,享有較佳視野,呈現輕巧的坡地建築意象。
1998 宜蘭厝冬山林宅
「宜蘭厝」是一組可以和周圍環境互動的空間,而不是一棟獨立於世外桃源的別墅,我們也塑造豐富的半戶外空間,如廊、棚、陽台等,以及充滿包被、活力的戶外空間,就像與舊屋圍塑的埕、中庭、庭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