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8 故宮南院生命之樹遮陽竹構工作營

活動日期

第一梯次:2018/07/01~2018/07/10
第二梯次:2018/07/15~2018/07/26

參加對象

大專院校建築相關科系學生與華德福海聲高中師生

活動緣起

在嘉義縣七月的烈日下,一群人在故宮南院用雙手創造出遮陽的長廊竹構與穹頂竹構。陽光穿透遮陽帆布上所切割的圖樣,映在戶外步道上的是一株臺灣百合與藍腹鷴交織而成的本土生命之樹。

「生命之樹藝術大道」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委託建置之臨時遮陽竹構。為了緩解南院建設前期樹木成長過渡期的炎熱,也為將故宮南院館藏的文化內涵介紹給更多民眾認識,本案結合象徵臺灣生命力的「竹」與南院重要館藏——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以本土生命之樹為主題,於戶外步道設置可遮蔭的竹構築,為這片乾涸的土地撐起一把蔭涼的巨傘,使遊客得以在夏日的烈陽之下暫時得到一絲清涼。

從材料的選擇到工法的應用,本案依循環保以及綠色建築的原則進行設計與製作。同時,大藏作為業界綠色建築與竹構築的前導團隊,肩負傳承技術與灌溉幼苗的使命,於是我們舉辦了兩個梯次的暑期工作營隊加以推廣竹構築與綠建築的理念,邀請了建築相關科系的大專青年參與,期盼學生們能透過此次實作體驗更加了解竹構造的特色,藉此培養新一代年輕人熱愛本土資源的情懷並且激發地方創生的能力,領導學員們一同探索竹構築的萬千世界。

活動側記

本案之初始至結尾,從竹構築的設計、備料、試組,工程期間所用的施工圍籬與工作棚的架設,到現場組立與施作,無處不是專案同仁以及工作營學員們努力的足跡。有遊客進出的工地與善變的天氣著實增加了工程變數與施工困難度,處處挑戰著施工團隊的應變能力,卻也激發眾人克服困難的堅定意志。

每天早上七點由鄰近的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整頓出發,八點準時於南院上工。午間休習的五個小時是學員們用餐與課程進行的時間;從大藏工程師講授的結構與軟體課程,甘建築師主持的竹構築演講,楊老師與師母帶領的竹編工作坊,到故宮南院的導覽參訪,每日的課程安排使學員在體驗竹構築之餘還能夠有更多元的學習與收穫。

第一梯次的學員們將多數的時間貢獻給竹材的準備以及施工棚架與圍籬的設置,也在莿桐的竹工坊向專業的蕭師傅學習上漆與修補竹材的訣竅,更見識到穹頂與長廊竹構的基礎工程。第二梯次的學員們則專注於穹頂的建置,從無到有,一步一步將穹頂從原先鏤空薄殼的架構加工成具備遮陽帆布與燈架的完善遮陽設施。與第二梯次同時進行的還有長廊竹構的工程,在專業工班的協助之下順利完成了灌漿、綁筋、焊接、組立等作業。此次工程於雙方都是學習與成長的契機。於學員而言,得以體驗由備料到施工的完整過程,增添對於竹材處理與竹構築建置的豐富知識。於大藏而言,專案團隊在對內與對外的溝通磨合之中,親身體悟到事前準備與專業合作的重要性,透過此案更增進了工程上的圓滑與細緻度。

「過去竹子一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但曾幾何時它已經退出人們的生活。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材料,既自然又環保,同時大家都可以負擔得起。若能夠透過建築的需求來妥善利用竹材,對環保與文化面來說都會是好的。這次創作生命之樹藝術大道與舉辦工作營的目的,就是希望竹子能夠再次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甘銘源建築師

從自製的竹圍籬與相應的植栽,到用餐時自備的便當盒與環保餐具,在工程的多處細節中可見大藏對於綠色建築與環保理念的堅持。在施工期間大批的竹材與令人得以親近的工法更是引發了許多民眾的興趣,意外達到宣傳與介紹竹構築的效果。竹材的溫潤透過學員的雙手被賦予了手感與溫度,這份溫暖也將持續傳遞給在長廊竹構旁休憩與在穹頂竹構下乘涼的無數遊客。期待生命之樹藝術大道的創建能夠激發更多民眾對於竹構築以及其背後綠建築理念的認識與認同,為臺灣竹建築日後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