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Blog

2013年竹構築工作坊

活動日期: 第一梯次:2013/08/05〜2013/08/10 第二梯次:2013/08/12〜2013/08/17 參加對象:大專院校建築相關科系學生、愛好 […]

[La Vie]最具潛力的綠色資源「竹建築」!

永續思潮當道,各領域都在研究如何保護地球,屬於高碳排放的建築產業,當然也必須更清楚何種建材可以將生態傷害降至最低,以竹為結構的建築會是解方嗎?耕耘竹構築多年的建築師甘銘源與Markus Roselieb 將為讀者提出更長遠的思考。

節錄及改編自:《La Vie 》 2021年03月刊 走進設計人的家

[台灣建築]忘筌.捨筏

座落於嘉南平原,形似竹筏又似魚筌,實非筏亦非筌,倒像安歇水岸的小宅,又如沃野童年的秘密基地。

[台灣建築]桃米生態村夢蝶亭、蝶夢亭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成為社會企業的實踐場域,區內營造豐富的生態,擁有怡人的農業地景,唯農田區缺乏遮蔭設施,民眾到農田參訪體驗沒有可以聚集、休憩的場所。2019年大藏與悅山工坊劉昭明先生合作,受水保局南投分局委託,於園區新舊堤防之間、寬闊的荷花田區,設置二座竹構築作為遮陽休憩的多功能設施。

總統接見「第16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得獎人」

蔡英文總統説,她曾參訪甘銘源建築師設計的「池上火車站」,空間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和我們認知裡的車站很不同。 (影片由總統府提供:https://www.pres […]

【經典.TV】人文風景 – 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 對。話 “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激盪,也是一種建築執念的完成,也非常生活化的處於環境。因此建築是一種不斷對話過程與價值的辯思,建築設計的成品(建築物)作為對話的基礎,建築師的執業過程與角色本身亦然。 因此”對”與”話”是作為一個成功建築專業者職業過程中一直面對的。

[經典雜誌]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建築師是魔術師,是夢想家,也是實踐者。為世人造景也造境。

回顧他們的建築作品,有一個普遍的特性,選案謹慎低調,案期都很長,慢慢一點一點地分期進行,所承接的設計工作,除了偏文教類,也是一般建築師想都不會想碰的案子(地處偏遠、無人關愛、經費少得可憐)。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9期2020.12
攝影:劉子正

花東線車站改造經驗分享

大藏於1995年選擇以宜蘭為基地,大部分投入公共建築的規劃設計監造專業,十多年來,有多次設計鋼、木等輕構造建築的經驗,一方面希望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降低CO2排放量及建築廢棄物;一方面喜愛輕構造輕巧飛揚的天際線、及木材溫潤的質感。

[經典雜誌]人樹之間:台灣竹木誌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過去,竹子被稱為「窮人的木頭」,因為物質匱乏,就地取材,將竹木視為寶物,絲絲寸寸都不浪費,竹子包辦生活中的大小事,竹子的盡頭,枯枝還可燒製成炭,纖維壓製成信仰紙(金紙),對人類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時候沒有「低碳」、「環保」、「循環經濟」這些新潮字眼,竹林生活就是一種日常。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竹產業西進中國,資金與技術外流,本地市場價格競爭力不足,從中國、越南等地反向進口的層積竹材、原竹,一年比一年多。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5期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