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3 石壁竹創森計畫

計畫緣起、背景

石壁竹創森計畫基地位於雲林縣的石壁休閒遊憩區,該區域半數以上為孟宗竹林,自然資源豐富,知名景點包含五元兩角、木馬古道等,海拔高度在1550-1650公尺間。當地竹林因多年禁伐,竹林過密傾倒,已荒廢多年;石壁竹創森計畫透過竹林整理、療癒景觀工程、竹構亮點藝術等,運用在地素材,融入當地自然地景環境,並透過合理的動線規劃及適度開發,營造具有療癒感的體驗空間,打造全台首座的竹構森林療癒基地。
該計畫獲得交通部觀光局補助,自110年啟動規劃設計,㇐期工程預計於今(112)年底完工,雲林縣政府並盤點鄰近包含雲嶺之丘、杉木林步道等遊憩點,於今年正式啟動石壁竹創森計畫二期規劃設計,串聯連接從五元兩角至雲嶺之丘兩端之休閒遊憩系統,從靜態的療癒體驗,到動態的遊戲式互動、地景廊道等地景環境設計,讓遊客走入其中,與自然互動連接,延⾧旅客停留體驗旅遊的時間,完善草嶺石壁地區整體觀光量能,目前也即將進入工程發包階段。

整體規劃設計理念

本案以「療癒」為設計核心主軸,最大發揮竹林的特色及魅力。整個園區分為大眾區及寂靜區,大眾區景點為㇐般民眾服務,以較輕鬆的方式體驗療癒相關的內容。寂靜區則提供較為靜態的內心探索空間,未來更可配合課程,帶來更加深入的身心靈療癒進修行程。全區半數以上的孟宗竹林,是本區最大的特色。規劃上以減法設計原則,定義景觀策略的優先次第。首要任務是竹林的整理再造,其次是步道系統的串聯,最後才是主要景點的設施設計。希望最大保留自然地貌,創造人與環境共存的典範。
竹林整理,具體透過將竹林適當疏伐,保留較粗較年輕健康之竹子,去除細竹、老竹及倒竹,讓陽光灑入竹林,配合後續管理,期望能有穩定的竹材、竹筍產出,達到環境及產業永續。
步道系統建置,考量串聯各景點,並形成環線,本案將諸多步道、林道整理,並開闢新的步道系統。為融入自然,步道定線設計考量坡度,盡量控制坡度為緩坡,此種步道以界石定義邊界,並保留竹葉竹根鬆軟的鋪面,由於坡度不陡,走起來十分舒適,享受與大自然接觸對話的體驗。若坡度較陡,則採用固定級高級深之混凝土枕木階梯,在保證其耐用性的前提下,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體驗。
石壁地質為㇐塊巨大的岩脈,自古就地取材,社區中常有採用砌石的牆面。為呼應此地域特徵,本案亦多處採用大面乾砌石墻,皆由本地老師傅完成,這不僅僅是地方特色及文化上的考量,更是技術的傳承。五元兩角停車場旁的大面石壁,正是最能代表本地「石壁」的意象。其他景觀設施,亦多採用玄武岩、埔里角石、碎石鋪面等自然元素,以較軟性的姿態融入自然。

景觀及竹構設施

〈五元兩角、松竹廣場、瀞座〉
五元兩角的名稱由來係因為原先單純讓當地人躲雨所用的涼亭,而涼亭頂部上的角面有三角到九角等多座加起來總共四十二個角,另外還有圓形一座則算為一元,加總起來就是五元兩角。加上竹籬笆造景、及竹林風景,被稱之為「小京都」,早已是民眾喜愛的避暑勝地。在竹創森計畫中,延續原有景觀特色,原有竹亭損壞部分以高溫乾燥的孟宗竹翻修;順應地形整理出兩個主要平台,以石壁當地最大特色的砌石牆做為平台的擋土牆,砌石牆與竹林再再加深石壁的風景印象。
上平台是停車場和攤販區,下平台是「松竹廣場」,松竹廣場以高低錯落的砂岩塊佈置騎上、以碎石鋪地,種植五葉松、玉龍草展現自然的姿態,和旁邊的竹林相映成趣。具有禪意的、抽象的園林景觀,少人時或獨坐吹風賞景,多人時還可以成為多功能的活動廣場。
瀞座位於東北處五元兩角入口、木馬古道起始處。此處為一氣氛轉換之樞紐:由五元兩角朝氣蓬勃、創意橫生之聚落氛圍,轉而進入木馬古道,穿梭於純淨山林之中。此處設施雖是提供給大眾區遊客,仍希望由設計引導,使倉促的旅客靜下心來,開啟體驗竹林單純安靜之氛圍。木馬古道側地勢較平坦處,與木馬古道合圍出一片竹林場域,一處供人休憩、行前解說、體驗活動的場所,以幾何比例的螺旋線延續木馬古道路徑並延伸,入口設置低矮供人休憩的竹構棚架,塑造出半遮頂蓋的自然精神性空間。穿過幽幽竹林,到林間的竹棚架下坐著休息,藉由砌石座與杉木瓦屋面阻隔沿溪步道的視線及聲響,將知覺引導到竹枝葉、天空、光影、風聲、鳥鳴上,藉由踏入竹林這個行為,將遊客的五感注意力轉移到大自然上,營造入山的儀式感,揭開石壁竹創森整體計畫之序幕。

〈風之舞台、微風小築〉
風之舞台位於木馬古道盡頭的制高點的眺望平台,現址原已有㇐處觀景平台,由於考量使用負荷及結構安全,將其拆除,擴大並升級為鋼構半弧形的舞台。這裡提供180度的廣闊視野,坐在石階看台上,能夠遠眺嘉南雲峰,甚至是玉山群峰的美景,徐徐南風從谷地吹上來,陽光、微風、里山風景、休憩的人們在此交織起舞。
一旁的微風小築是旅人休憩用餐的好所在,隱身在竹林之中,遊客可以隨意坐下來,也有桌面放置食物與茶具。在此用餐可以享受山谷吹來之微風、 欣賞遠方的山景、周圍的杉木竹林與及眼前的景觀。整體配置順應山勢,以橢圓環形串接風之舞台。平面為環形的一段切片。選用石壁在地孟宗竹作主構架,以柱樑系統構成半戶外竹棚架,一端懸臂較長約2m多,沒有柱子干擾,使視野得以延伸,漸變的斷面、斜交的屋頂構架與環形平面使竹構架產生律動。屋頂鋪設可樂瓦,其下防水夾板,並在夾板下方以竹片修飾。RC基礎包覆竹集成材,其高度順應地形與後方洗露骨材地坪等高,也是能舒適靠坐的椅子。
〈低語軒、明陣、靜思坪〉
如位於大眾區的低語軒,坐落於木馬古道支線上的杉木林間,設置㇐座可供多人圍座、可以半躺下來的座椅,材料採用鋼材骨架和竹集成材面板。座椅的角度經過設計,讓人躺下後便能自然放鬆,可以看到樹梢竹梢的搖曳,抑或閉眼聆聽竹林的窸窣細語,在無聲中享受有聲的快樂。
寂靜區竹林間整理出㇐小片平坦地,設置明陣,以石材崁入泥土地作為引導線。傳統的明陣(labyrinth)是從外側的唯㇐入口啟程,順著㇐定的路徑走到內側的唯㇐出口,再沿著原路折返,㇐次僅能㇐人體驗。然石壁的竹林明陣採雙螺旋設計,進入和出來是不同路徑,不會交錯,形狀看似簡單、然運行有秩,提供個人漫步靜心,也可以做為團體療育活動的場地。
寂靜區的另㇐處坡地上,配合森林療癒課程需求,於竹林間設置木構造多功能大平台。靜思坪提供森林瑜珈、靜心體驗等課程使用,㇐般時間供大眾自行體驗,有相關課程活動時以療癒團體優先使用。

〈穹頂竹棚、小柴軒〉
穹頂竹棚位於園區另㇐側,稜線尾端的平台地上。這是㇐座跨距18公尺之大竹棚,採用三層本地產孟宗竹曲面的薄殼結構,屋面採用紅銅板屋面,隨者時光流逝,慢慢由亮銅色轉變為暗褐色、灰綠色,凸顯其耐久性及環境和諧。這裡可供60人左右的活動舉辦,閉眼聆聽蟲鳴鳥語,或是抬頭欣賞竹構藝術的震撼。竹棚下有不錯的音場,舉辦銅鑼浴療癒體驗,效果甚佳。穹頂竹棚的幾何為球殼,三足落地。與地面接觸基礎採用混凝土基座,以鋼筋續接器連接預製好的竹接頭,竹竹續接處採用鋼管加上無收縮水泥灌注,確保其傳力確實,竹子交叉處則用鐵線綁紮,減少竹身破壞,延⾧其使用壽命。我們認為,竹構是能夠代表這片土地、這片竹林的㇐個重要媒介,不僅僅是提供㇐處休憩活動場所,更是㇐種工法傳承、材料永續的體現。
穹頂竹棚旁之小柴軒,為㇐座極具特色之景觀公廁,不同於傳統廁所,小柴軒採用半開放式設計,在保證隱密性的前提下,每間廁所擁有獨立的小庭院,牆面由杉木柴堆砌而成。於此如廁,能夠同時看到庭院、天空、竹林等風景,享受與自然共存的快感。小柴軒上部為鋼構加上竹構的圓形大屋頂,中央留有㇐天井,確保廁所中庭空間採光充足、通風順暢,陽光由此射入,多變的光影效果,為這個中庭增添㇐番趣味。進到各廁間,碩大的屋頂覆蓋了各個衛生器具,讓這個看似開放的空間,下雨時依然保有基本的庇護及清潔效果,提供遊客放鬆舒適的如廁體驗。

結語

石壁竹創森園區的規劃設計突破傳統的風景區開發方式,以順應基地紋理、強化環境特色、減法設計、輕量化工程等方式進行建設,設計與營建過程也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同。未來之管理維護,應跳脫傳統消費導向的思維模式,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結合農林產品 (一級產業 )、加工產品 (二級產業 )與休閒觀光 (三級產業 ),達成六級產業。針對健康促進需求,考量山區資源取得不易與人力成本等因素,需放大附加價值,由此產生的綠色健康產業,除滿足國人當前健康需求,也做為高齡化社會的預防策略,並振興山村、繁榮地方產業。

2024-石壁竹創森計畫-圖說.PDF

-2024年 美國繆思設計大獎景觀類-公共景觀(MUSE Design Award Landscape Design - Public Landscape)-金獎

-2024年 法國設計獎(French Design Awards)-金獎

-2024年 建築園冶獎公園綠地景觀類

-2024年 建築園冶獎公園綠地景觀類

設計:2021.11-2022.06

施工:2022.09-2023.11

案址:雲林古坑

業主:雲林縣政府

類型:公共∕景觀

構造:竹構

攝影:牧童製作所 羅慕昕

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