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8 故宮南院竹編生命之樹藝術大道

本案座落於嘉義太保與朴子之間,一片稻田、旱田、魚塭交織的嘉南平原上,故宮南院迎著北迴歸線全年無休的暖陽。在夏日的豔陽之下,生命之樹藝術大道以竹編遮陽構造為這片土地撐起一把蔭涼的巨傘,使大地和人們暫時得到一絲清涼。輕盈柔軟的竹構築更與厚重堅實的博物館主建築呈現出對比的張力,呼應南院館藏多元文化並存的特色,待這片土地灌溉亞洲藝術文化的泉源之後,重新長出屬於在地的原風景。

從遊客中心到至美橋,本案總共施作兩道長廊竹構與一座大型穹頂竹構,為戶外的遊客提供遮蔭。長廊竹構模仿竹林被風吹動、光影穿透的視覺效果,展現竹材與自然和諧之美。穹頂竹構的側面輪廓與至美橋的弧度相互呼應,並融入步道旁的草坡及地勢,竹構上的遮陽網布呈現臺灣版的生命之樹圖樣,模仿陽光穿透樹葉照射下來之光影幻化。

長廊竹構——迎向湖景、波浪漸變的竹林廊道

長廊竹構以遊客中心西側連接步道處為起始點,配合現場公共藝術的位置以及坡地起伏的狀況,設置了兩座長度分別為15公尺與25公尺的長廊竹構。

長廊竹構以桂竹為主要材料,設計展現竹子中空堅挺的特性,以交錯排列的方式達到遮陽的目的。每一枝立柱的些微錯位使整體立面呈現波浪一般的漸變,在視覺上連結兩道竹廊,同時也以其斜率漸變呼應步道另一端之穹頂竹構與至美橋的弧形拋物曲線。

為使小憩於步道旁的遊客能欣賞北側湖景與博物館主建築,將竹林般的立柱設置於南側、懸臂的竹桿形成遮陽頂面,漸變的立柱同時創造了不同角度的座椅靠背,再配合不同高度與寬度的座椅,讓遊客能夠自由選擇合適的座位。長廊竹構的北側順著遮陽頂面向虛空開展,保持迎向湖景的開闊視野。

穹頂竹構——小桿件大跨距的輕盈巨傘

本案以3.3公尺的孟宗竹為單元,竹桿件之間以方回結加以固定,以三角形與六角形的規律排列創作出直徑27公尺、高度6公尺的鏤空薄殼構架。其構造原理類似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拱形木橋,利用小構件之間的交錯互卡創造出極大跨距,如同一道彩虹般的橫跨兩岸,是為一種效率極高的結構。相隔百年之後,達文西也曾醉心專研此種構件之間交互卡榫的結構原型,並留下幾何穹頂的手稿,如今也成為本案穹頂竹構創作的設計靈感。

穹頂竹構座落於至美橋南側與步道連接之交叉口,其基礎設置於步道兩側的草坡,支撐著穹頂拱立並橫跨步道兩端。穹頂之結構底部以溪石奠基,藉由石頭的重量抵抗風昇力。整體設計配合南院的草坡及地勢,選用天然的建材以融入步道旁的自然景觀。

穹頂竹構接地處有三處以鋼管收邊的大開口,以利人員與車輛通行來往。然而設計之初錯判了開口鋼管與穹頂竹桿件之間的接合方式,本該是固接的接頭只做到角接,使穹頂竹構之整體形狀比預期的要扁平許多。形體的高度落差使得穹頂上層的竹桿件因承受過大的彎矩而劈裂,故穹頂竹構完工之後隨即經歷了結構補強。

結構補強是透過三座新增的組合柱增強穹頂竹構的支撐。每座組合柱由六支孟宗竹向下連結至三顆基石,竹枝排列遵循三角與六角幾何原則,將穹頂薄殼向上支撐至原設計高度,以此維持其球殼的形狀完整,確保力量得以軸力傳遞。

生命之樹的藝術扎根

生命之樹的神話存在於多個文化與宗教中,其普遍的意象包含:蓬勃生長、生育延續、再生與新生、肥沃且豐饒、無盡循環的萬物。本案的識別設計延續生命之樹的豐沛意象,以故宮南院作為沃土,於本地開出臺灣百合與藍腹鷴相倚而生的生命之樹。臺灣百合及藍腹鷴皆為臺灣特有的物種;普遍可見的臺灣百合象徵這片土地旺盛的生命力,而珍貴稀有的藍腹鷴則是期許這片土地的富足滋潤。

穹頂上的遮陽網布以雷射切割的方式呈現臺灣版生命之樹。身處在生命之樹藝術大道的涼蔭之下,能清晰體察到光線的流動,欣賞陽光穿透樹葉般之動態光影。這株在地的生命之樹也象徵著眾人對於這片土地的期許,暗示著假以時日將重塑嘉南平原樹林、水澤、草原的景象,百花盛開、群鳥共鳴,傳達生命的豐富與繁榮景象。

設計:2018.06 起

施工:2018.10竣工

案址:嘉義太保

業主:國立故宮博物院

類型:公共∕工作營

構造:竹構

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