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13 雲林農博生態園區竹構設施

在地思考的低碳建材

大藏熟稔綠建築設計,雖有多年鋼、木輕構造的設計經驗,考量木材來源多仰賴進口,碳足跡高,而臺灣竹林面積大約占臺灣人工造林的一半,我們思考利甪臺灣中部盛產的竹子作為園區設施的主要建材,藉此建立在地建材和建築產業的良性需求。
竹材具備堅韌特質,早年臺灣先民及原住民曾廣泛使用,它的強度可達鋼材的70%,竹構造的CO2排放量卻只有鋼構造的2%,可說是碳足跡最小的建材。竹材經過適當安全的保存處理,加上合宜的深出簷等設計,竹構建築壽命可長達30~50年;再加上接頭設計不斷改良,能有效率地發揮竹材特性,也減少容易損壞的缺點,且工法施作容易,期許為竹構造的推廣開啟一扇窗。

竹構建築的實驗場所

我們將農博基地當作竹構築的大型實驗場所,常設設施如大門入口棚架、餐廳、廁所等空間都採用竹構築,跨距已超越台灣目前的竹構跨距;大藏並參與碳匯林場、營運設施兩個臨時展場設施的計畫,充分證明竹子的堅韌特色,以下分別說明具代表性的竹構設施。

入口棚架─竹構桁架系統

運用雲林在地石壁地區的孟宗竹作為主要結構材料,結合鋼材形成大型的桁架結構系統,跨距達14公尺。竹端的接頭利用不繡鋼索纏繞及高拉力螺桿結合局部水泥灌注,形成非常穩固的固定端,經充分試驗每支接頭可承受10噸以上拉力。

透過中央高挑的透明屋頂,天空清晰可見,量體設計與周圍開闊的廣場及水岸景觀形成較強烈的尺度對比,經由宏偉的入口棚架穿越橫跨牛軛湖的鋼構木板橋,將形成有趣醒目的入口空間意象。

兩翼展開處以竹構搭配花旗松積層材的木樑結構,形塑低矮緩升的曲面屋頂,作為遊客休憩的長廊,視野所及是一大片綠意盎然的水域。

微笑餐廳─表現竹材曲線的傘狀空間

結構設計是以傘的概念作發想,利用竹材可彎曲及承受較高的張力特性,以孟宗竹材上下兩層斜向交疊,形成編織交錯的屋架結構;在垂直支撐部分,分成內高外低的兩個圓圈,外圈以清水混凝土柱形成橢圓形平面的柱列與環狀鋼樑互相連結,內圈則運用18根直立交叉的孟宗竹材,形成環狀圍繞的巨型柱結構。內圈也形成室內自然採光及通風的天井空間,上方懸掛長短不一的桂竹風鈴,除能過濾出柔和光影,也可聽到氣流流動時發出的悅耳鈴聲。

外牆面及天花板也充分運用不同的竹材製品,選用竹集成板及竹編席,呈現自然素材的質感。

竹構廁所─簡潔的竹構築 明亮通風的如廁空間

竹構廁所的結構設計採用各自獨立的竹構樑柱屋面系統、與清水杉木模牆面系統,牆面與屋架結構分開的設計,提供了通風良好的廁所使用環境,也減少廁所氣味瀰漫的困擾問題。

竹構廁所透明的屋面板及懸掛的桂竹天花,隨著日光不同時分的偏移,形成柔和、緩緩移動的光影灑落地面,為廁所使用空間帶來愉快明亮的自然天光,改變使用者對於公共廁所空間陰暗且使用大量人工照明的普遍印象。

盡量保留材料自然的質感,冰裂紋花崗石地坪、杉木模清水混凝土牆面,和大量使用的孟宗竹材及桂竹天花,以一種接近自然、低調的態度隱身於起伏的地景環境之中。

碳匯林場─穿梭在綠意中的棚下空間

本展場由一組形式簡單、重複組合的棚架所組成,棚架間圍塑出數個中庭。在這個水與綠交錯的自然公園裡,以明與暗的屋面效果組合出一整片跳躍與律動的大棚架。構築方式以垂直水平的構架,及層層上揚的斗拱營造中國風意象,運用在地竹材更具環保的時代新意。

竹柱撐起屋架和屋面,挑高的棚架保留基地原有樹木,讓竹柱與綠樹自然交織,襯托出一片涼風徐徐的水綠光影。

在竹材的接頭工法設計上,竹樑柱部分採用最普遍的螺桿型式固定,螺桿鎖固的位置以特製的弧形墊片分散表面力量,避免產生應力集中的結構破壞行為。工法施作非常簡單,有利於日後推廣運用。

農博營運設施─高效率結構 可回收的構築

以竹材為主結構材,用雙拋物線、雙層竹構屋頂搭建出簡單、高效率(竹材用量少、跨距大)且環保的臨時構造物,以菱形的竹構築單元搭配可回收之自然材料(稻草、柳杉、疊蓆等)為基本元素,為避免在基地灌漿,我們還用大石頭作為柱礎,誠意地表達對環境最少的干擾與最大的融合。

設計:2011.12-2013.06

施工:2013.01-2013.12

案址:雲林虎尾

業主:雲林縣政府

類型:公共∕景觀

構造:竹構

更多作品